关于读书的日记4篇
一天终于结束了,今天我们都做了什么了呢?请好好地记录下在日记里。那么日记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的日记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题记
那时的我并不明白,难道看了书就能进步吗?考虑到每次考试吊车尾的状况,我在爸妈讶异的目光下近于无赖似的要求逛书店,父母只好妥协,那是我第一次亲自逛书店并且病态式的买了十几本书。那个寒假我与书为伍。
但是遗憾的是我发现高尔基是个大骗子,我的分数证明了这一点,我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我很气愤。于是我回家的第一件事将买的所有书用废旧箱子打包到了地下室。爸妈下班知道后,并没有对我的行为加以评论,就这样过了一夜。
第二天周末,妈妈让我陪她出去逛街,这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妈妈带我走的是一条我从未走过的老街,我很疑惑。最终我随妈妈走进了一个看不清名字的书屋,原来她要带我买书。说实话,想到我昨晚的行为我不认为还有买书的必要,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破旧不堪、标号危房的老屋,但是我没有表示出来只是安静的跟在妈妈身边,顺便打量着这个可以进博物馆的房子。恍惚间似乎听到妈妈说话,“或许你很疑惑这样的一家店怎么还会存在,不过你要知道想要从书中受益,首先要做的是选对书,只有你选对了,它才能为你所用,使你进步。而选书不一定要去大书店,该有的书这里也有。但是相反的,大书店却没有这里的环境安静。挑选书不是看别人拿什么你就买什么,而是你心里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书,想要从书中得到什么,而这就需要你在安静的环境中仔细的感受到底哪本书适合你。”
是的,妈妈的话让我想起了第一次买书的那种无方向的随便。我并不知道自己想从书中得到什么,只是人云亦云,想起同学说哪本好我就拿哪本,而事实上我根本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我需要的。我很赧然。那天,我回想着妈妈的话终于用我的感受买到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想读的书。
吃晚饭的时候,我向爸爸公布了这一特大喜讯,他先是高兴,随后又很认真的问我:“那么你知道要怎么读这本书了吗?”说实话我有点啼笑皆非,不知道爸爸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我说:“就是好好看呗。”刚说完,爸爸看着我的眼睛对我摇摇头,“这样你还是不会进步的”。我有点不服气。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说:“虽然提到书时,我们总会说读或者看,但是你要明白这是一种言语的说法,对于书来说它们只是一种运用的手段,你要做的是通过这种手段来感受书中想要表达给你的重要的思想和内涵,它们可能属于书中的人物,也可能属于书中的故事背景,还可能是作者的意向。至于到底是什么,这就需要你在看的过程中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说实话,我并不完全明白爸爸的意思,但我知道他是在教我如何读一本书,如何感受一本书,所以那本书以及之后的每一本书,我都会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是主人公,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每一本书想要告诉我的思想。
那么回答最初的问题,我到底进步与否呢?很高兴我承认了高尔基的那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如果你还是仅限于“看”书或“读”书的话,让我来告诉你快化身书中主人去深切感受书的内容吧。
班级阅读日记:(我和学生历时一个月,共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我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过程,现在把这7篇日记集中在一起,投稿到第九届班级书香活动。)
我们读《亲爱的汉修先生》
要读《亲爱的汉修先生》啦(9月16日)
荣获1984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的《亲爱的汉修先生》深受我的喜爱,刚刚送走的一届学生是在五年级上期的时候,开始读,然后被我逼着写读书笔记,再然后他们就慢慢学会写读书笔记了(当然是大部分同学,难免个性差异)。鉴于它的魅力和实效,我决定,新接手的四一班也要从它开始。
班内85人,图书馆内却只有42本(我去数了几遍),不能人手一本,怎么共读?那就发动家长买。上周末作业中的一项是买或借《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而且我以校信通的方式告诉了家长。他们能否买到呢,不用担心,我提前询问了金榜书店的老板,答曰有!
周一上午一统计,27人书在手,这还差的远,晋含还特意告诉我,妈妈不同意她买,不过她准备用自己的存钱买,我很感动,但我知道有家长不理解,或许认为我是在推销资料呢(其实我得到的好处就是书店老板见我时分外热情),我也无法解释,算了,不告我状就好。
周二上午再统计:呵呵,已经有64人有了“汉修”,我心里在感谢家长,这可比我预想的要好,再把图书馆里的“汉修”请来,不就大功告成了吗?
怀着喜悦的心情,我就给家长发了一条信息:
您好!班里已经有64位同学买了《亲爱的汉修先生》,让孩子们买或借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获得过纽伯瑞文学金奖,书中的内容以书信、日记的形式出现,故事情节不强,如果由我来读的话,效果不是太好。像《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因为它很有趣,我就自己买来在课堂上读给孩子们听。我一定要全班共读“汉修”这本书,因此才建议您为孩子准备一本,谢谢您的支持,如果给您带来不便,也请谅解。
下午一进班,晋含就跑来,高兴地说:“老师,哪可以买到?妈妈让我买了!”哦?短信很有效嘛,不过她可以不买了,又有10个孩子带着书来。我只从图书馆拿来11本“汉修”,放学的时候全班就人人都有“汉修”了。
于是,我扬起声音:“同学们,今天夜晚的作业就是自由读你手中的《亲爱的汉修先生》,能读多少就读多少,而且不用做摘抄,明天的语文课,老师随便提问,答得好有奖!”
“耶——”孩子们在欢呼,我更高兴,哈哈,我们要读《亲爱的汉修先生》啦!
初会《亲爱的汉修先生》(9月17日)
今儿上午第二节课才是语文课,不过一大早我就到办公室,再次捧起《亲爱的汉修先生》(陪着学生读过N遍),边读边出些问题,难度大点的写在纸条上,现场抽答,答对有奖——初会汉修先生,我一定要孩子们兴味盎然。
几度铃响之后,我站在了讲台上,“同学们,”我扫视一圈,发现大家都坐得笔直,很高兴地说道,“我要先做个统计,把《亲爱的汉修先生》已经读完一遍的同学请举手。”
一个,两个??嗬,不少,整整20个同学。“我知道有的同学即使没有读完一本书,也至少读了三五十页,现在我简单问几个小问题,检测一下大家读书的效果。”哗,小手已经举起不少,我还没有发问呢,看来很有信心哦。
“先说说书中有哪些人物吧?”
“鲍雷伊”,“妈妈、爸爸”,“法兰德林”??
可能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来不及在一片如林的小手中找到一个,心急的孩子已经喊出了答案,哈哈,同学们表现不错嘛。
既然简单的不在话下,那就大胆挑战难题吧,“谁愿意第一个上来抽纸条答题?”“我---我”,不少同学在喊,看着第一排的锦栋,恨不能直接把手伸过来的架势,我把机会给了他,他在盒子里抓出一个纸条:“通过鲍雷伊的信,你知道汉修先生写了哪几本书?”
“有《狗儿的快乐秘诀》。”他脱口而出。
“汉修先生可不止一部作品,只有全部说出才会有奖。”
“还有,还有??”锦栋语塞了,秉璟着急的喊着:“还有那个什么鹿什么面包?”
呵呵,“是《麋鹿吐司面包》,不认识字也不去查,同样不能奖励。还有吗?”
“有,《乞丐熊》。”智博不假思索地好喊出。
哦?出乎我的意料,《乞丐熊》在书中的第44页方才出现,可见他不仅读完全书,而且读得很认真,“汉修先生的第三本书就是《乞丐熊》,同学们,为认真读书的孩子鼓掌!”
一片掌声中,智博兴奋的坐下,锦栋稍带遗憾的回位,其他同学更积极,迫不及待的等着抽下一个纸条,课堂气氛超级热烈,抽答继续进行:
鲍雷伊的爸爸妈妈叫什么名字?分别做什么工作?(三四个同学补充着,算完全答出。)
鲍雷伊获荣誉入围奖的`是哪篇文章?因为这篇作文,他见到了哪位作家?——第二问无人能答,也难怪,一则答案在89页才出现,二则外国人的名字很难记得,意料之中。
鲍雷伊从几年级开始给汉修先生写信?写到几年级?整本书都是雷伊写给汉修的信吗?——三个同学互相补充,完全答出。
艾岛旦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居然没有同学答对第一个问题,其实在第8页就出现了,可见读书都不是太细致。
“土匪”是怎么来到雷伊家的?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弋涵一个人答出,不错。
纸条抽完了,大家还意犹未尽,哈哈,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同学们,还想答题吗?”
“想。”异口同声。
“我告诉你们机会多的是,郑重其事地细读《亲爱的汉修先生》,今天才刚刚开始,中午的作业就是细读本书的1-15页,仿照书中的书信格式,给书中的主人公鲍雷伊写一封信,告诉他你读了他写给汉修先生的信后,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话想给他说,都可以写下来。”
“写信?”很多同学愕然,不怕,鲍雷伊有那么多的信,我不信这帮孩子连格式也学不会。
我拭目以待。
我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上朋友,我喜欢的书有漫话书、故事书、笑话书和脑筋急转弯。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海的女儿》、《白雪公主》,我还喜欢讲笑话,有机会的话我可以给大家露一手。
现在我想让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小朋友你们能用一支蓝色的铅笔写出红字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啦!我还能写出赤、橙、黄、绿好多颜色呢。
午间读黄裳《笔祸史谈丛》。对于黄裳先生,一向喜欢他的文字而反感他的议论,但这部《笔祸史谈丛》是例外。卷末后记云:“因为笑骂皇帝而被迫害,这些都是属于诬陷罪,与政治思想并无关系,虽然在定罪时要拉扯一些大逆不道的字句来装点门面,但人们都明白,这些人死的是冤枉。感到孤独而空虚的统治者就要千方百计制造舆论,以传统的礼教为依据,把种种罪名都拉扯到‘离经叛道’上来,用以激起更多人的愤慨,扇起众怒,这样站在统治者身旁的人数就会大大增加”。譬如钱名世,连笑骂皇帝都够不上,不过是拍拍炙手可热的年大将军的马屁,间接开罪了翻脸无情的皇帝,被抓住作为典型,赐了一块“名教罪人”的牌匾,还要组织大批判,让天下的士子都来写诗骂这“行止不端,立身卑污”的知识分子,仿佛全天下拥护名教的正人君子都被钱先生得罪了。这种手腕,确实把传统专制君王的能量发挥到了极点,真是让人佩服。与钱一样成了君臣斗争牺牲品的是汪景祺,因为做年羹尧的亲信,被皇帝从所著的《西征随笔》中嗅到了大逆的味道。说是味道,是因为雍正的证据是“文稿中‘历代年号论’,指‘正’字有‘一止’之象”,这样的攀援构陷,实际上是毫无标准,一仍皇帝个人的喜好憎恶来决定。
最可怜的是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与皇帝有隔膜的读书人,盖后者有点儿像今天的愤青,脑袋一热,跑到皇帝面前说,主子,天下兴亡,俺也有份儿,我来给你出个主意提个建议罢,结果就招了皇帝的忌讳,稀里糊涂掉了脑袋,实在很可惜的。这种愤青,有时候简直是被诱引的,如著名的戴名世,就是因为错误估计形势,以为“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要实行双百方针了,于是主动探头被揪出来的。在时兴瓜蔓钞的年代,一人得罪,全家遭殃。汪景祺伏诛后,妻子要“发黑龙江披甲人为奴”。“景祺之妻,巨室女也。遣发时,家人设危跳,欲其清波自尽,乃盘躃匍匐而渡”。躃是个生僻字,查字典是腿瘸的意思,大约从高处被推到水中的时候摔伤了腿,可是还能盘躃匍匐而渡,也真够难为她的。晚间大风稍稍停歇,读《希腊精神》二节。接通知,明日上午大会,又可有半日读书时光。
文档为doc格式